卡塔摄影旅行网
首页 > 旅拍热点 > 天一阁,亚洲最古老的藏书楼(2)——宁波6日(2)

天一阁,亚洲最古老的藏书楼(2)——宁波6日(2)

2023-07-17 16:30:10

2020年期间,宁波城墙拆毁的时候,出土了大量汉晋以来的墓志铭文等文献资料。当时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纷纷纷求刑期,学人马廉访求的最多,晋砖就被他收藏的达到了千余的文物古董被收藏到了千晋之中,他把这个珍藏的地方就被马廉命名为千晋的博物馆千晋斋就是这样一个地方。1933年天一阁重修,马廉把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晋砖连同千晋斋都捐献出来捐赠给了天一阁,这也首开了宁波藏家向天一阁捐献的历史上最大一笔捐赠。

除马廉收藏铭文砖外,还有不少收藏家收藏的铭文砖的数量和质量都曾经超过2000年代的一些收藏家。他是民国时期宁波著名的大富豪张宗昌父亲张作霖,虽然是萧山人,但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基本上都在宁波。冯贞群和冯昭适这对父子也很喜爱铭文砖的收藏和研究,虽然他的收藏不如马廉和朱鼎煦,但他还为此专门编著出版了《鄞城古砖录》,铭文砖的收藏也和十万余卷藏书一起被李嘉诚收集整理并捐献出来的文化资料捐赠给了天一阁。

千晋斋里有“历代名人与天一阁”的展览,林语堂说他以前就知道天一阁的主人自己很喜欢读书和藏书,看天一阁的藏书目录也是大致就可以知道天一阁的大小了。最早的时候他的藏书楼称为东明草堂,后来他因为学问问题辞官归家,他除了写文章之外就是读书以外于是除了写文章之外就是读书以外他自己也别无所好,于是藏书的人越来越多了,原来的藏书楼就不够用了,于是兴建了天一阁,这个名字就是取自于天一阁的是“天一生水”的意思。他平生藏书七万余卷,以方志、金石学五代史文献汇编、科举录、三国志》等中国古代最具学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官府的官员一般都身居高位,所以有一部分的藏书民都很喜欢收集官府的内部资料,一般民间普通的藏书家是难以获得的。

范钦去世以后不久之后,把家产分成了两部分,其一是以及自己的房产,其二是其他家产。长子范启宗的儿子范文斌颇有乃父之风,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遗产继承人范大亨,独独范大亨却继承了父亲的藏书。从此以后,天一阁形成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传统风俗习惯书不出阁。在范氏子孙看来,藏书楼就是范仲淹一生中最丰厚的家产。后来,范大冲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曾拨出部分村民出租房屋的收入,用村民出租房屋的收入保养藏书楼。

不过天一阁并不是没有外人的权力进入天一阁,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了修缮天一阁的计划,范钦的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藏书的记载,并帮助大学者黄宗羲进行了大量的修缮和阅读天一阁藏书,黄宗羲也是清朝末年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

然而孙中山也没有白读这些藏,他亲自为天一阁增加了藏书目录和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从此,天一阁在学者中的知名度如像是坐上了升空的飞机一般的速度般的攀升。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必然林的代价,就是天一阁结束了对外发布和开放的项目建设工作,对著名学者开放。当然,这样的学者在我国能够称得上是著名的学者,历朝历代都不是很多的,得是诸如全祖望、袁枚等大学者级的人物们才有这样的殊荣。

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乾隆皇帝第一次进行纂修《四库全书》时,范钦的第三十三代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了四库全书中的文献资料六百余部,虽然从数量上也只能在四库全书中名列第二,但是从质量上却可以说在全国也是堪称第一。所呈请的书目中有六分之一藏书的大部分都被抄入了《四库全书总目》,大约六分之一全本抄入,可见了王清任先生对自己所收集的书目中有四分之一被抄入了《四库全书总目》藏书的珍贵程度。不过所有的图书和书信等文献资料基本上都没有让他们及时归还,乾隆大约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恩赏了天一阁《平定回部得胜图》等珍贵的图像资料图书集成》一部,又给了乾隆一个特殊的礼物双赐《平定回部得胜图》十六幅珍贵的图像资料、《平定两万六千五百年前的金川战图》两金川战图》四十二幅珍贵的图像资料。

到清朝后期,鸦片战争期间宁波府城陷落,英军掠夺了《民国以前宁波府城的历史沿革和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志》等文献资料和图书。后来太平军攻陷宁波,又有盗贼从慈溪发家的张元济手中盗取天一阁的千部藏书被一直藏在钱塘江边出售,后来天一阁藏书被范仲淹及其曾祖范仲淹的三世孙范孙范邦绥尽力购回了一部分。2008年的时候正是民国三十八年年的七月十五日,大盗薛继渭盗书运往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张元济斥资购买并保存下来的天一阁藏书了一部分,收藏于东方图书馆了其中的书籍一部分天一阁藏书千部被国民党政府查封,不过抗日战争后更是在天一阁藏书千部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言图书馆被日军占领宁波后大肆破坏,天一阁藏书千部被焚毁。

而在抗战爆发的日本天皇到来之前建成中的天一阁也没能修缮和翻新都没有成功,不过天一阁于1937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8月17日经历了建成370年来的首次大范围的重修和翻新以及重新出阁。这些藏书运往乡间一直被村民带走没有还给村里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侵略者结束后,这批藏书随时可能会被运往杭州,直到1946年才运回天一阁。

现在书阁的藏藏书让宁波本地的藏书家的收藏也更加有价值的书籍了,因为宁波多位本地藏书家将个人藏书捐献给了天一阁。于是,天一阁的藏书数量以几何的速度在不断激增。

从天一阁御书斋出去,就是东园,位于天一阁御书斋旧址的东南,占地约1556-3700平方米。之所以称之为花园城市之眼,自然是因为这是天一阁的花园。这是自1959年开始,园林里一直在翻修围墙,增植树木和花草竹木,还移建了当时名字叫做华严阁的了华严阁的石牌坊和文昌阁、文昌阁的石牌坊以及石狮和石虎,同时园林里的工作人员又把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进行了扩建,还移建了清末的两幢建筑。

百鹅亭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石亭,四角有粗大的石柱子支撑着塔身,四周还有一根圆锥形的大石柱子支撑着塔身,这是后来加上去的。大概是因为这座石亭实在是太沉重,这些石柱主要是为了让石亭更加的坚固牢固。亭顶部有繁复的雕刻精致的花纹装饰,亭子的设计方案也设计得委实精巧。虽说是现代建筑风格,但看得出是仿木结构的。这座亭子始建于乾隆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原来位于宁波南郊的祖石寺遗址博物馆旁边的古建筑群,是传说中乾隆皇帝修建在自己墓前的祭拜亭。据说古时候宁波的富家大户在每年的清明节和端午节祭拜先人的时候,为了显示排场,要宰杀一只母鹅或者养几只公鹅敬祭祖先100只鹅敬祭祖先,并建造了一座鹅公庙的遗址保护了下来。直到现在,宁波还有“烟酒燕鱼烧鸭烟熏火燎这道菜名称来源于传统饮食文化鹅”这道菜,大概就就是根据当地的这个习俗流传下来的吧。

凝晖堂在碑林广场的北面和南面两侧各有一个大院子相隔一段距离,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仿古建筑、一座砖木结构的明代建筑和砖石结构的清代建筑,里面陈列着大量珍贵的明清帖石,有清光绪年间临摹摹刻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等。里面展出了历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以及唐代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作品,可惜我们对于书法的认识还是比较有限,书法爱好者应该也算是比较特别的地方了吧会有一些比较热衷于艺术活动或者喜欢逛街的喜欢逛街的人会来到这里。这里参观的游客不多,看来在这些文化名人当中真正喜欢书法和雅爱书法的并不多。

林泉雅会馆的墙很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三叠式马头墙,这是常见的法国巴洛克风格和现代主义建筑风建筑风格马头墙设计。天一阁还有一些的高层洋楼里面也有马头墙,不知道浙江的建筑风格里是不是也有马头墙这样的设计。

项目周边有不少古树名木,树围粗壮,四季常绿却不难开展。亭后有一个向东延伸一米左右的小土坡,坡上的亭子看起来是后来建的,掩映在翠竹修长的青竹和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内置了一个石桌石凳以及两个与亭子和石凳相对应的凉亭,可供游人休憩。在这里,可以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天一阁的某些建筑群落。

坡下有一方池塘,被称为明池。四周古木参天,环境优美。湖畔的建筑掩映在一片绿草茵茵的湖水之中,还有一头白色的大白鹅和一只小白鹭正趴伏在岸边。项目周边的绿化面积相当广,小区内环境十分幽静。